「M+思考」:战后东南亚的设计与工业
时间:2014-09-17 来源:

9月13日下午,第一届深港设计双年展公众活动——M+思考: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在深圳﹒华艺术沙龙成功圆满举办。

 

「M+思考」系列2014-2015年度第二个论坛「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将突破以往的形式,首次在香港及深圳两地举行。M+致力于建立及加深和本地与国际专家的互动,透过「M+思考」系列汇聚顶尖学者、策展人及其他专才一同探讨与博物馆相关的议题,包括馆藏、展览内容、活动节目及策展策略等。

 

「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论坛主要探讨二次大战后东亚地区工业及经济发展论述中「大量工业制品」所担当的角色,是第一届深港设计双年展的项目之一。从电风扇、电饭煲、玩具、汽车到手提电话等,包括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及中国内地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均发端于这些工业制品的生产和流通。

 

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陈伯康表示:论坛试图对二十世纪后半叶东亚的主要工业现象、产品、制造商与设计风气作出识别、定位和追溯;探寻这段历史与现今珠三角的设计及产业发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将涉及相关研究的概念、方式与框架,这些与M+未来收藏此类型物品的交集的领域。

 

 

出席今日下午「战后东亚的设计与工业」公众论坛的演讲嘉宾有:中国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何人可、日本千叶大学设计科学系副教授樋口孝之(Takayuki HIGUCHI)、南韩国立首尔科学技术大学设计系教授金相圭(KIM Sang-kyu)、中国香港设计研究工作室总监林衍棠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研究系及艺术史系教授Jeffrey L. MEIKLE。本次论坛以“承先启后”为副主题,着重于谈论如何将东亚的经验套用到现时中国内地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设计及制造之发展。论坛初始由何人可教授和金相圭教授着重为现场观众介绍中国和南韩的设计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何人可教授在论坛上为观众带来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为题的演讲,他分别从1920 ~1940、1950 ~2000、2001~2014这三个时间段来讲述中国如何从制造演变成设计。

 

在战前20、30年代,中国的上海曾经也是国际的一个设计中心,是一个国际的时尚中心,1924的华生的电风扇以及灯还有民国月份牌都是时代的国际时尚的标志之一。而解放后在文革之前也有很多的设计,在那个时代这些设计产品都是人们家庭或者所在的单位的一个标志,很多人的现代生活就是从这些早期的广播开始的。

 

当时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在城市家庭里面所拥有的现代化标志的一些产品,比如说555牌的台钟、上海手表、上海的照相机、自行车以及收音机。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经典的设计对今天工业设计还是具有启发性的,比如说红旗轿车就是中华民族设计的一个骄傲,还有虎头牌的手表直到今天中国尤其是广东地区出口到非洲最畅销的产品之一,用中国设计的语言说这就是经典的设计至少这个设计已经延续了50年了,因为它是功能化、非常实用的设计。

 

从50年代起,中国的设计教育已经起步,在1956年就有中央工业美院,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大学,这是中国设计教育的起步。而改革开放1977到2001年是中国工业设计一个转型期,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放,老百姓对于现代生活的产品有非常强烈的追求,所以那个时候国家进口了大量的生产,主要是从日本和一大进口的,因此那个时候不管是中国哪个牌子的产品,设计都是一摸一样,不仅仅进口流水线,也进口了他们的设计!

从90年代开始,几乎今天中国最具有国际性的企业都是在那个时候重新塑造他们的品牌,这和韩国的LG、三星和现代完全是同一个时期,海尔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把他们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品牌变成了国际性的品牌。

 

从2001到2014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上升时期,工业设计在这个时候的快速发展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组织的成员,在那个时候是有很多的争议认为中国的品牌如果说这么直接进入WTO会一败涂地,正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中国的品牌起来了;第二个因素就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已经逐渐从以前低附加值走向高科技产业的出口,比如说深圳的华为、麦库这些企业就是高出口,他们代表了中国设计的未来。

 

最后,何人可教授认为中国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设计转向了交互设计、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社会创新,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优秀的设计学院都在朝这个方向来转型。

 

大型企业如何主导南韩的设计

 

韩国的设计主要围绕着LG、三星等一些大型公司,它们内部拥有一个大的设计团队,它们的设计师都拥有非常出色的设计才能,年轻的设计师或者学生都希望可以在这些大公司里面谋得一份工作,从而锻炼出优秀的设计才能,这也意味着南韩的设计是由这些大型企业来主导的。金相圭教授在论坛上为大家讲述了南韩的大型企业是怎样来主导它们的设计。

 

在90年代最繁华的时期,韩国历史上大型的公司如三星、LG等,吸收了很多高品质的与设计有关的人力资源去带领一些设计的事务,同时提升了他们设计中心的发展。

 

在1997年的时候韩国政府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的财政的协助,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一年有非常重大的企业重组,很多大的公司包括三星、LG、现代他们都要求政府说要进行重组,辟如三星就放弃了汽车的设计及制造。大部分的设计公司开始辞退一些设计师,他们把设计从内部的设计搬到外部的一些工作室或公司,这样一来设计的公司增加了,但是企业的项目就减少,那么他们得不到大公司任何的计划或者项目,使得设计服务业的结构变得非常糟糕。

 

在取得取得IMI经济信托的情况下,韩国政府经济在2001年开始复苏了,但是设计的状况仍然得到没有改善,因为很多大公司他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尽管有一个大的计划他们都会找一些国外星级的设计师,几乎没有机会给韩国一些小的设计工作室接到大的项目。这使得韩国的设计行业变得分散及很多元,工业设计的GDP结构很少能够依赖到大公司,比如说三星电子和现代汽车公司,他们的营业额合起来占韩国GDP的22%,只是两家公司就已经占据这个份额,这是一个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政府也尝试推广设计,他们开始公共设计的推广,但他们计划的是一些政府层面的设计,只能推动一部分小型设计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或者一些新兴公司也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他们会自己跟进设计一些好的项目,这样就导致小型设计工作室在韩国很难生存。但是现在,一些小型的设计公司慢慢地都能够找到他们自己的业务范畴,相信他们将来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

 

随后,樋口孝之教授、林衍棠先生、Jeffrey L. MEIKLE教授、何人可教授及金相圭教授围绕中国、韩国、日本及美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进行讨论。

 

 

林衍堂先生认为:关于欧洲、东方、西方的设计,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或者是西方这样子做、东方这样子做,但是有互相的影响关系。过去历史上中国对全世界的影响是比较重大的,譬如在陶瓷和丝绸这两个领域,那个时代在全世界掀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力。

 

樋口孝之教授认为:日本展后的设计发展其实跟韩国很相似,在产品设计特别是在电器或者汽车公司他们都有内部的设计部门,主流的日本产品都是内部设计出来的。这些公司在50年代中逐渐开始成立并且拥有有自己的设计师,当时日本政府创立了工业艺术这个学院,就是为了支持公司去成立或者推广设计。但是之后索尼、日立等大型公司都很精于做设计,慢慢地日本政府就再没有支持工业了,那么日本人觉得设计是工业或者行业自己的责任,所以日本政府就没有支持设计的团队的,但日本的公司呢?另一方面就是他们有另外一个概念,就觉得就不是这方面,日本的政府或者政客他们不太了解设计,日本的公司比如一些科技行业他们会提到工程方面的思维,他们后来就明白设计,但是都不是明白太多,有一些公司比如索尼就明白设计是很重要,但是其他的公司他们的高管就不太明白设计的重要性,所以设计师应该自己去解释设计的重要性,这个不是政府的责任。

 

Jeffrey L.Meikle教授对于美国的手机设计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目前为止关于设计如果说外观或者这一个触感、感觉,所有苹果出来的产品都很吸引美国的消费者。但是我们常常都说黄金标准,就是最顶层的一条线,但是大部分的美国人也非常注意成本,有一点就是不管手机来自哪里、不管这些手机是谁做的,在过去几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转用安卓的手机,无论是哪一家的生产商做的,因为比苹果的Iphone便宜,大多数生产商都会去选择,所以设计成本价格是他们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

 

 

本场论坛的五位演讲嘉宾讲解了战后东亚工业设计的发展与走向,带领设计爱好人士回顾了东亚的设计发展历史,为他们日后的设计提供了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