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省政协委员与省领导面对面为“双区”建设建言 在大湾区建国家级科学成果转化中心
时间:2020-08-17 来源: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方慕冰 陈震霖 林捷兴

“我的发言被省领导点赞了!”

“我不仅发言了,还和省领导进行了互动!”

12日,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分别举行民建、经济、工商联界委员联组讨论和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多名在深省政协委员与省主要领导面对面,积极为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言。

●推动大湾区科创资源自由流动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货物、资金、重大基础科研设施等跨境流转手续麻烦,甚至存在阻碍,各城市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很大程度影响了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

省政协委员、腾邦集团董事局主席钟百胜关注的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他说,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机遇,他对未来合作区的发展充满信心。钟百胜说,首先要推动大湾区科创资源自由流动。他认为,要统一市场标准,加快资格互认,建立统一合理的标准化研究中心和人才资质互认中心,形成统一的应用市场和人才互认平台,推动粤港澳标准与人才资质互认,推动大湾区内部人才充分流动。同时,要引进国内高端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落户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香港、澳门的科研力量,引进国内外科研资源共同合作,鼓励原创的基础研究。钟百胜还认为,要营造宽松的金融和投资环境,推进三地资金往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其次,钟百胜提出,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共享力度,建设开放式重大科研设施平台,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向开放。“要合理规划布局广东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重点实验室。引导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在大湾区内建设国家级科学成果转化中心,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在大湾区内共享。”

●打造“四个粤商” 让广东成为企业和企业家蓬勃发展的沃土

在整体发展环境不佳,预期不稳定,企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稳商促商?省政协委员、宝安区工商联副主席曾少强认为,需要党委政府发挥好“定海神针”作用,同时,当好“店小二”,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党委政府要多措并举,优环境、降成本、稳预期,进一步壮大‘粤商方阵’、铸就‘粤商精神’、展现‘粤商价值’、彰显‘粤商担当’,把广东打造成企业和企业家蓬勃发展的沃土。”曾少强说。

同时,曾少强还建议广东省充分运用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9市的城市资源,推动湾区城市群在规则衔接、市场准入、法治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同时,深圳又是“窗口”中的“窗口”,建议做强“香港—深圳”这一极,以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为支点,推动深港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和带动湾区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一国两制”的优越性。

曾少强还提出,建议强化校企对接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一技一策”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强引领扶持,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质量”跃升。曾少强说,随着“双区”建设的加快,湾区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发生深刻变革。建议省里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以“广深港澳”和“深中”双走廊建设为抓手,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布局,提升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在东岸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项目,通过“链主企业”引领,提升整个湾区乃至全省制造业质量,在国际上打响“广东质量”品牌。

●高中、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

“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双区驱动’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高精尖’人才,尤其是需要全产业链、全创新链各个要素相匹配的跨界人才。而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至关重要。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深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在联组讨论中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言。

她建议,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建立创建中小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青少年科学家培养基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与综合评价办法。

为了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封昌红认为,要构建高中、职高与大学紧密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方式等。封昌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线前期可先支持深圳中学、华为公司、北大清华联合举办华为——深中数理实验班,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华为公司基础研究部门工作,形成一流中学、一流高校、一流企业联合培养基础研究创新拔尖人才的模式。同时,支持深圳加快建设人文、科技、工程、艺术、体育等特色高中。

“这两个实践,可以在深圳现行试点,形成模式后再向全省、全国推广。”封昌红说,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扶持一批企业培训中心,发挥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引导企业从“用人”向“培养人”转变。

(深圳特区报广州1月13日电)